第135章 战后安排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登州港一把大火烧了两天两夜。
这把火是吴用烧起来的。
早在宋江率领那一万兵马往东开打的时候,操刀鬼曹正就被派往了登州港。
曹正在这里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观察地形,把容易点火的地方全部都标注出来;第二是网罗人才,把一些造船的工匠、修建码头的好手全部记录了个七七八八,并在金银的攻势下拿下了个八九成,最后那些老大难由吴用出马解决。
至于吴用提前来登州港就更有必要了。
虽然曹正心眼子多,办事也稳重,但是登州港这最后一把火很关键。这火什么时候点,怎么把人全部撤出来都很重要。这边还有宋江的七八万大军呢,就怕曹正关键时候扛不住压力。
还好,事实证明,两个人任务完成的很好。
至于为什么要放这一把火,这原因可就复杂了。
第一:有了这把大火,就可以虚报伤亡数字和杀伤数字。
这宋江手里有近八万大军,被王伦灭了一万,俘虏两万,剩下的近五万大军乘船去了幽云十六州。杨志的战报里是这样写的,幽云王的大军最后在登州港要乘船逃跑,并打算在逃跑后毁掉登州港,被杨志提前洞察计策,派兵强攻。幽云王无奈,提前放火,导致自己军队死伤惨重,最后登州港被毁,大火烧了两天两夜,幽云王不知去向,其手下兵力几乎被烧杀殆尽。
至于俘虏了那两万大军。哪里有俘虏,谁见俘虏了?那不都在港口被烧死了么?谁有疑问去问龙王爷去。
至于对杨志军队的战斗力有怀疑?
那一万来人的尸体还在现场摆着呢。全都碎成了零件,就等着朝廷的官员来核查,他们有能耐自己去数个清楚吧。
第二:有了这把火,那失踪的大船,失踪的水手,失踪的工匠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
王伦想弄一批大船在手里,现造来的太慢。那些大船是不是就可以合理合法的收编了?当然,王伦私下里会给了人家一些银子,说是幽云王给的损失,希望不要追究,不然就是不给幽云王面子。
那些船主谁还敢有意见?
这花钱给别人扬名的事,这天底下除了王伦,谁还干过?
小黑胖子宋江知道后就偷着乐去吧。
第三:这港口烧了个干净,是不是就得重建?重建是不是需要时间?这港口两三年内没有办法让朝廷收税是不是就很合理,也很合逻辑了?自己偷摸在这边造点军舰弄点海军啥的,是不是就没人关注了?
至于两三年后。
这赵喆到时候能顾得了自己就不错了。
王伦还真看不上那木头架子搭起来的港口。
王伦在出征的时候,石辉的水泥已经研发成功了,王伦当时给了他一个任务,让他抓紧时间研究能耐得住海水浸泡的水泥,现在估计也差不多了。
这港口要新建,就得用石头和水泥,这石头太耗时间,水泥就简单多了。
李家成的蒸汽机也有了基本的样子, 王伦想把蒸汽机先装到船上。这船上的地方足够大,最适合蒸汽机发挥作用。
蒸汽机好做,只是现在这煤炭不好找。京东东路这边有煤矿,但都是埋在地底下。那些容易开挖的煤炭都集中在后世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这个地方离王伦的控制区太远了,暂时是鞭长莫及。实在不行就先用木炭代替吧。
梁山大学地质学院的赵大有有事干了,先别琢磨着玩石头了,想办法给找找煤矿是正事。
有的人说那石油也能燃烧。
呵呵,先不说这大量的石油燃烧容易挥发出汽油、煤油等易燃易爆的东西,就先说这价格就能感动人。大宋现在出产的那点猛火油做俩火油弹都抠抠搜搜的。那些易开采的石油都在大西北。大宋现在开采的猛火油产地是在延州,产量本就不多。梁山上做研究也是花大价钱买那么一点点。
造军舰现在对于王伦来说比较简单:宋江留下了不少的大船,又有现成的火箭炮,又有蒸汽机,还有大火中销声匿迹的水手。
嚯,这么一整合,海军不就出来了么?
当然了,实际上建立一个海军没有那么简单,王伦不着急,先慢慢起步吧。
看来这次梁山大学有必要在登州建立分校了,兵学院也要建设一个海军分院了,至于造船这块,有必要专门设立一个专门的学院。
海军是接下来王伦发展的重点。
设想一下,有一支海军在手里,上面有射程三四公里的龙卷风二号,在弄上点海军陆战队啥的,王伦就可以巡海十八打。
不管是大金的后门、大辽的后门、还是大宋的江南重地,那都是在王伦的打击范围之内啊。
至于高丽和倭国什么的,早就在王伦的计划范围之内了。
要是大金动手快,就先让倭国多存在一段时间;要是大金动手慢,那王伦就会多一个海外四岛。
这登州港大火未灭,王伦已经搬进登州城了。
现在这登州城已经是妥妥滴在王伦的控制之下了。

王伦进城的当天,就先见了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登州府的通判,张重。
这一府的通判可不是简单角色。要是放在其他的州府,这知府也得看他的脸色。
为啥?
在大宋的官员职责里,这通判有监督知府的权利,并可以单独向上汇报,妥妥的二把手或三把手。
要是在其他的州府,这通判至少能有三成的权利。但是在登州,张重就是一个嘻嘻哈哈的老好人。
这刚刚大火中壮烈殉国的登州知府杨戡是当朝太尉杨戬的亲弟弟。这杨戬是北宋末年着名的奸臣,其恶贯满盈更是在高俅之上。在人家杨戡的手下做通判,必须得逆来顺受,还得夹着尾巴,不然别说官位,命都不一定保住。
在别人眼里,逆来顺受,尸位素餐是大缺点,但是在王伦这里,这可是一个大大的优点。
为啥?
这登州知府是一个从四品的高官。王伦的人才夹带里根本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高管。一个马乘风从济州知州到青州知府,已经是升了一级,这没的说;这刚收买的时文斌多年知县,升做济州知州也能说的过去。但是现在实在是没有人能担得了登州知府这么个官了。
有人要说,王伦手里不是握着一大把没有实缺的进士么?为什么不能选个可靠的做个登州知府?
呵呵,这宋徽宗不是傻子,大宋的官场虽然黑暗,却是不是摆设。
这没有实缺的进士刚放了缺,能做知县就不错了,这知县到知府还差好几级呢,就是再能运作,也不是这个运作法啊。
王伦思来想去,这逆来顺受,尸位素餐的张重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王伦把张重叫到了书房里,平易近人地说了自己低调山大王的身份,随随便便说了一下自己的战绩,并和颜悦色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没过三个呼吸,这张重立马拍着胸脯说自己保证全力配合王伦的行动,保证指东打东,指西打西。
王伦不需要他的配合,王伦只需要他继续尸位素餐。
王伦会让他升两级,由登州通判变成登州知府。王伦会给他配个师爷,这个师爷不是别人,正是梁山文学院院长、梁山建设委员会主任,陆正言。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远在千里之外的陆正言就已经成了登州府的实际掌舵者。
这登州府上到府政运作,下到登州港的建设,中到各个县的协调,都在陆正言权责范围内。
至于青州往东的这四个州下面的16个县,自然由王伦夹带中那群没有实缺的进士担任。
之前的那些知县都先靠边站吧。宋江大军过来,没有一个有像样抵抗的。但凡是有一个,王伦说啥也要发展过来。
这文官定了,就要定武官。武官王伦已经有了人员,其中一个人,王伦要跟他聊一聊再说,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病尉迟孙立。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