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十二章【伐商】

我的书架

第十二章【伐商】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周文王的时代,毕竟尧舜太远,说出来谁也不信,周文王就是儒家的理想君王,不靠谱的是,讲究礼义廉耻信的周文王时代,谁也没见过啥样,甚至没有文字记载,对于儒家来说,没有文字记载,大家没有见过最好,我们儒家说啥就是啥。
周文王的反面角色就是帝辛,还给他起个名字:纣王!而在纣王这件事上,历代文人集体沉默,岂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更可怖的是我们的后代,学习的尽然是假的历史。
对于周族讨伐帝辛的原因,历数的罪状,周族人是比较老实的,为了解释伐纣的合理性,周武王给帝辛列了6条罪状,而这6个罪状在周族的史书上始终没有改过:
第一条是酗酒,那年头爱喝酒也是大罪过?对此周朝的解释是:酿酒需要粮食,而那会儿社会生产力落后,粮食给百姓果腹都不够,怎么能用来浪费呢?即使贵为天子,也是不能浪费粮食的,这天子做得可真委屈。
第二条不用贵戚旧臣,这难道不是大好事吗?是他进步的表现啊!
第三条说的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妲己了,自古史家都有个毛病,将国家的兴亡全推到女人身上,妲己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吗?且先不论商人颇重迷信,家国政策皆由甲骨卜辞出,只说帝辛还有一条罪名是刚愎自用,不听人言,这里又讲他听信妇言,岂非自相矛盾?
再来看第四和第五条第六条——这压根儿就是同一条,帝辛不信奉鬼神、不肯将国家大事交与宗教神权,不按规定减少祭祀的物品,搁今天就是唯物主义要破四旧,搞政教分离,多先进呀!
周朝周武王对帝辛的指控虽然有失公允,但脏水泼得并不厉害,远没有达到“史上第一昏君”的条件,你看后世那些剖孕妇肚子、大殿上架起汤锅煮大臣的皇帝,哪一个不比帝辛更混蛋?
看看儒家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将帝辛放在炼丹炉里炼成了史上第一昏君纣王。
西周的史书里,帝辛并没有完全与荒淫暴虐挂上钩,但东周以后,史家手中的笔就开始妙笔生花了。在春秋时期,关于帝辛的罪状增加了一条――“比干谏而死”,一句话,没讲到底咋死的。
战国时,比干就死得生动起来了:屈原说他投了水,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被剖了心。
到了汉朝,刘向更进一步,说帝辛是要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于是在逼死忠臣的基础上,又加一条红颜祸水。
晋朝时,一位史官干脆说,帝辛在妲己的怂恿下,剖了比干的心,还解剖怀孕妇女看胎儿形态,有意思的是,这位史官是医官出身的,干一行爱一行,连写史书都与本职相关。
至于那大名鼎鼎的“酒池肉林”故事,在西周的文献上从来就没有,而是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写出来的。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写史一向以文学性、故事性为主,一看这么好的素材,赶紧添砖加瓦,写了“男女裸奔其间”。
咱们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帝辛让人挖了个池塘,往里面倒满了酒,但那时候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瓷砖,那池塘就是四壁都是泥土,一搅动酒都是浑的,他往池子里舀酒喝,还带着一丝泥土的腥味。在酒池的旁边,是一片树林,那林子里没有叶子,高高悬着的是大块大块煮熟的肉,青年男女们赤身裸体,游走在各种五花肉中,饿了就张嘴咬一口···
这就是皇家的奢靡,这就是天子的审美~也太油腻了吧!
西汉的刘向也不甘寂寞,积极筹划“鹿台扩建工程”,使鹿台“大三里,高千尺”,从此帝辛就落下了穷奢极欲的罪名。
到了东汉,史官一看讲得很详细了呀,没啥发挥的地方,就只好让酒池大到可以行舟,牛饮者达到三千人……
战国韩非子在写酒池肉林的时候,还顺带着提到了一种残酷刑罚:炮烙。这也是商王帝辛的所谓最大罪行之一。但韩非子跟帝辛隔了800多年,他如何知道?
《荀子》以及后来的《史记》里也都提到炮烙,但没有提这种刑罚究竟是怎么弄的,想必年代久远,失传已久。
偏偏到了南北朝时期,裴駰集解引《列女传》,讲得非常详细:“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
清朝的俞樾在评议《韩非子》时,还像模像样地注解:“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好像他们亲眼见过似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早就意识到了纣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点看不过去,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毛 说:“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
既然帝辛雄才大略、开疆拓土,那些所谓的暴政荒淫又都是假的,商朝怎么还是亡在了他手里?
对此,只能说:帝辛运气不好。
帝辛继位的时候,整个商王朝早就是一个烂摊子了。事实上,除了开国的商汤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以外,其余多数时间都国运不济,君与臣、统治阶级内部充满了杀戮。在内部,经历过“九世之乱”的王位纷争,众臣离心离德,四方诸侯见中央衰落,不愿纳贡,暗中发展自己势力,中原之外,各大少数民族部落也都虎视眈眈。这就是帝辛继位后的局面,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大帝国,已经日薄西山,积重难返。
他竭力施行改革,却受到多重阻力,为从大祭司那里夺权,他得罪了整个宗教神权集团,而人民却依旧对祭司信奉若神。
为废除世袭特权、富国强兵,他得罪了大半贵族,他们纷纷与外族联合对抗帝辛。
为巩固边疆稳定,他对东南用兵,虽获得大胜,开疆拓土,却遭到了更大的反扑。
帝辛连年征战,自然损耗国力,被多年来虎视眈眈的周王朝篡取天子位,也是不可避免的。
成王败寇,他做了亡国之君,注定要被黑上几千年。
做人最基本的是不说谎话,谎话连篇的儒家还拿什么东西来立足?
这么明显的指鹿为马,只能说明儒家其心可诛。
中商的东北劲敌主要是“薄姑--黑姑--土姑”、西北劲敌主要是“邠后国”--所谓“季历”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一个人”,而是经历了整个商季600余年的数十代“邠后国诸公”。因为周武王姬发夺得“中国”代表权后仅仅追谥其老爸姬昌做了“文王”,而把其“始迁祖亶父”以降的祖宗统称成了“公季、季历”。
帝辛准备亲征,大臣们极力劝阻,帝辛自己也明白,自己一旦离开朝歌,朝歌城内和安阳必然会动荡不安,那些贵族指不定出啥幺蛾子,侯爵攸侯喜上前一步说,大王我代您出征吧!侯爵攸侯喜是帝辛最信任的将军,从少年开始就和帝辛东征西讨,如今已两鬓斑白,帝辛望着老将军,忍住泪水,将军速去速回。
为了掩人耳目,商朝大军夜晚开拔,此次为取得决定性胜利,攸侯喜带走了商朝几乎所有的部队,兵力达到五万人,帝辛亲自送行,攸侯喜不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见商王了。
周族在朝歌的探子连夜将消息传给武王和他的军师姜尚,商朝军队经常调动,半夜出城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这个消息并没有引起武王和他幕僚们的重视,可是帝辛的叔叔微子传来了可靠消息,商朝大军尽数出城,朝歌和安阳城内空虚。
武王立即派人通知各诸侯国,公元前1027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1万人,其他诸侯国万余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