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三十五章【士族崛起】

我的书架

第三十五章【士族崛起】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士农工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其中士是一个特殊阶层,他由最初西周一个最低等的贵族最终为整个知识分子的名称。他实际构成中国帝王之下的统治阶级。
士作为屌丝逆袭要东周春秋时说起,管仲就是一个起点。我们从管仲身上,士一个如何的阶层。
一,管仲
|,管仲生世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因此这里,姬姓又为何叫管仲?即是周穆王的后代,为何出生在安微颖上,而不周的都城镐京(现西安)?
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将自己的一个庶子分封于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郑州),其后人为封邑为姓,这就是管仲的由来。
历史上有两支管氐,其中一支为管叔鲜后人,
叔鲜,姬姓与周武王同母三弟。武王克商后,其封地管国,负责监管商之遗民,周成王时代,因不服周公,参与发动叛乱,被周公所杀,其后人以国为姓,为管。
但管叔鲜因叛乱而死,可谓身败名裂。现管氐后人都以管仲为管姓始祖。
管仲始祖为周穆王庶子,而周穆王死到管仲出生有226年(前949~前723年),西周是嫡长子继承制,而管仲不是出生在其祖上封地〈河南郑卅),可以断定管仲其父并非嫡出,甚至可能是庶出的庶出,由此可见。当时贵族庶出的身份等级是一代不如一代。
管仲出生在安微颖上,说明其父当时也在颖上,而颖上当时属楚国地界,管仲父親是如何到了齐并当上大夫?不得而知,而管仲好友鲍叔牙也是颖上人,其父是杞国公子,夏禹后裔,姒姓,鲍叔牙父后仕齐国大夫封地鲍,叔牙以封地鲍为姓。
因此,管,鲍两家可能在颖上就以相识。
即然管仲之父为齐之大夫,应也有封地,为何,后来管家道中落呢?
我们注意到,管仲有个叔叔管至父也是齐国大夫。
西周是嫡长子继承制,无嫡则兄终弟及,因此管仲可能是非嫡生,这样,其父死后,其爵位和封地由他弟继承,如此,管仲与其母,孤儿寡母家道贫困就可解释的通。
2,管鲍之交
管仲的发迹,离不开鲍叔牙的无私帮助。
我们之前说到,管鲍两家,可能在颖上就以相识,相交。,可以说是老乡而到了齐之后,这两家又都外地人,在齐一定是人生地疏,这家自然报团。因此,同乡,发小,又同是外来人口,这是管鲍之交的基础。
鲍之父是杞国公子,所谓公子一般都是国君儿子,因此鲍可以说是贵三代,而管虽为周穆王后代,但年代久远,且又庶之又庶,管仲只能说是贵N代,因之家境而言鲍比管要好的多。
管仲年轻时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去做生意,合伙人就是鲍,所谓合伙,实际上就是鲍出本钱,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像管仲这样的人,如社会平稳,国家安定,他是没有机会的,所以他曾三次入仕,结果都是被炒鱿鱼。但管博学多闻,常与鲍谈论国,鲍深以为管为治国奇材。他需要的是一次机会。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其嫡长子齐襄公即位
齐襄公有两位异母兄弟,长为公子纠,次为公子白,均以成人,欲找人辅佐,管仲认为机会来了,他认为齐襄公残暴昏庸,必不长久,于是他对鲍叔牙说,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白,我们二人各辅佐一人,将来不论谁继位,我们互相举荐。于是鲍选公子白,管选公子纠。
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公元前""""694年趁鲁桓公携妻文姜访齐与其异母妹文姜**,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鲍叔牙预感,齐国早晚生乱。所以他对公孑白说,“有奇淫者必有奇祸,我们还是到他国避避。”于是他和公子白逃往莒国,他认为“莒小且近齐,小则敢慢我,近则旦暮而归”。
公元前686年,齐国大夫连称,管至父和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发动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王。管至父是管仲叔叔,知管仲才能,想召管仲辅佐公孙无知,管仲则对公子纠说这些家伙,死到临头,还要连累人,我们逃吧,于是管仲与公子纠逃往鲁国。
至此,公子纠与公子白,分別逃往鲁和莒,鲁和莒距齐一远一近,而正是这一远一近,决定了这二人的命运。
公元前685年齐国又发生政变,大夫雍林杀公子无忌,连称,管至父,并派人前往鲁国迎公子纠回国
此时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而莒近鲁远,管仲受命,先行昼夜追赶,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即齐桓公。
在当时,按宗法制伦理,齐立公子纠,更符合宗法礼数,因此即便公子白先回国也未必为君,况且齐国已派人到公子纠回国。
公子白能即位,关键在于鲍叔牙在齐国说服了,齐国两个关键大佬,高傒,国懿仲,这二人是周天子任命的上卿,故称为天子二守。其中高傒为齐文公之子公子高孙,在齐姜氐一族辈份甚高,公子白在齐时就和高关係很好,公子白离齐后定与高一直保持联系,事实此次之变,也是高暗中通知小白归国。
但还需一个理由服众人。鲍叔牙提出两条,一,齐连弑二君,非贤者不能定乱。况且先迎公子纠,却小白先到,这是天意。二,鲁国接纳纠,定有图后报,之前为宋国立子突,索赂无厌,现我国多难,能满足鲁的征求吗?,鲍的说词,首先得到高,国二守支持,又得大夫隰朋,东郭牙的支持。由此公子白即位号齐桓公。
这埸纠白国君之争,还有一差别值得注意。
公子白回国仅向莒国借兵一百乘,由鲍叔牙带队,一路上轻车快马且鲍昼夜赶路先入齐,并赢得了时间。
而公子纠回国,却鲁国君鲁庄公带队,兵车三百乘,一路赱赱停停,而管仲人微言轻,说话不管用,结果到齐境后人家早己准备妥当,一战打下来,结果大败,差点丢了命,还丢了鲁地汶阳。而鲍叔牙得寸进尺,领大军压境迫,鲁国杀公子纠,交管仲。
这埸争斗,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距离决定了命运,时间决定了生死。
三管仲的改革
齐桓公最终接纳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那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鲍任大谏,〈相当于监察兼组织部长)。至此君臣三人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合作。
东周伊始,春秋时期,天子权威丧失,这丧失的结果就是礼崩乐坏,而礼崩乐坏的结果,列国并峙,争强夺利,征战不休,这种乱世之际,各国如何生存而强这是个问题。
另就齐桓公,管仲二人而言,他们是有暇疵的,齐桓公弒兄夺位,而管仲背主为相,因此不服者,大有人在。因此与公与私都必须改革,只有通过改革,一强国力二固政权。势在必行。相传齐桓公见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君臣之间治国理念的契合,就是他们长达四十年合作的基础。
管仲和之前所有的官员不同,他曾身处底层,他经过商,当过兵,也就是说打过战,做过生意,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各式各样的人,这样社会阅历,是那此贵族高官所没有的。因此知民情,接地气,这是改革者的先决条件。而管仲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列位改革者都是如此。
管仲的治国理念,归纳起来八个字:
对内 改革开放
对外 尊王攘夷
和我们现在的改革由农村起步一样,管仲的改革也是从当时的土地制度开始
我们说西周的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就是井田制。这是一种国有制的表现形式。其实井田制早在夏商时期就,这是一种古老的部落公社所有制,到了西周井田制更加完善,这种氐族集体耕种土地在人类早期工具落后,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为保证一定生产力是有效。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加,以及工具改进,特别到了春秋时期,铁器出现,人口增长及个人或家庭的开荒能力大大的提高,于是出现井田之外的私田。这种私田出现就势必产生原井田的隶农出走。甚至引起井田的荒芜。这说明井田制己满足不了,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具进步而产生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中国现代公社制度就很类似西周的井田制,我们看看当时社员生产的积极性,就可知道井田制下生产。
与现代改革一样,管仲也是采用包产到户的改革,管仲称之为“均田分力”管仲认为‘把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人民自觉抓紧农时。他们会知道季节的早晚、光阴的紧迫和饥寒的威胁。他们会自觉地早起晚睡,全家人都关心劳动,不辞劳苦地经营。若不实行均田分力,地利就不能充分利用,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不告之农时,人民就不抓紧;不教以农事,人民就不积极干活。’
均田分力’把劳动者在土地所有者野蛮强制下的劳动变为自觉主动的尽心尽力的劳动,当压迫变成自由,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现代中国的农村包产到户的结果也就证明了这一点。
与‘均田分力’相配套的是“相地相地而衰征”的新田赋制改革,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相地’又称‘相壤’,就是把可耕地核正准确,再对土壤进行质量区分。
均田分力就是分田单干,相地而衰征,根据田的质量而收不同农业税相当于现在的包产到户。如此就显得相对公平。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