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苟个富贵盈门 > 第二三八章 左右相的唱和

我的书架

第二三八章 左右相的唱和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果不其然,在徐义将理由讲明白以后,朝堂还是有了短时间的安静。

  臣工们无法确定圣人的心思,也就无从说起。而徐义所谓的朝臣人脉,一时间也有些摸不透徐义到底想做什么。

  神策军撤销,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神策军筹建之初,徐义设的陷阱就太大了······高于十六卫的待遇,家眷各有营生,居长安等等。

  这样的条件,不是任何一个节度使能满足的。

  至于直接打散退役······这是一群熟悉火器的将士。虽然臣工们嘴上一直说火器不堪重用,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哪怕是边军在贬低火器的作用,一旦流入民间,那也是随时会产生惊天大案的存在。

  就是圣人,一时也无法给出结论:“诸位爱卿,此事可有计较?既然今日成为议题了,那就都说说,如何处置方为妥当之策······”

  徐义这时候不能再说了,就是崔涣也不能率先提起徐义出外的目的。

  且先看看朝臣怎样说吧。

  整个大朝会的朝臣,都也是懵逼了。

  很显然,圣人没有要撤销神策军的意思,或者说出于犹豫不决之中。

  早知道王忠嗣押解回京后,就不该那么早把所有职位都安排了。

  作为一个一身兼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被免,空额本来应该很多的,结果多方较量,已经产生了各方节度使的任命。

  这期间协调和妥协的太多了,丢出去的利益,拿回来的收益,基本上已经成型了。这时候若是推倒重来,别说是圣人,就是那些势力纠缠,也不会同意的。

  “陛下,徐侯一再强调火器以及神策军的作战能力,偏偏地方节度使却多年屡次上奏火器之弊端,而推广火器的政策,也确实未尽然。”

  “如此说来,臣以为,不如让神策军整体编军,出外驻守边防,如此一来,既能暂时保留神策军,也能校验徐侯所言是否属实。”

  “只有将神策军置于边疆前线,也就是征战最频繁的前线,才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徐义和崔涣分析过,一旦此事在朝会上讨论开,绝对有对徐义落井下石的,或者说早就想让徐义出外,却不敢首倡者。

  不管是贵妃娘娘还是长公主,都不是随便一个臣工敢去招惹的。

  可徐义若是在保留神策军和火器上坚持己见,也就有了让别人提供方法的机会,被人顺水推舟的支出到长安之外,也就顺理成章了。

  果然,李林甫就开口了,说的冠冕堂皇······实在是替圣人分忧解难的标杆,典范。



  “陛下,神策军乃是天子亲军,有拱卫京师之责。再说,火器之威众所周知,这般草率的将神策军外放,对于朝廷实在是有点武断了。”

  “臣以为,应该继续执行火器推广之策,严格按照徐侯所制定的标准,将神策军将士连带火器一并分散于诸军中,同时对神策军补充新兵,实现更换,最终达到陛下曾经全军装备火器的设想。”

  徐义听到杨国忠的话,都有心骂娘了。

  老子好不容易营造出这样的导向,你嘚不嘚啥呀?关键是,杨国忠这样的建言,居然是最为正确的,是对大盛朝最有利的做法。

  当然,这是在地方和朝廷都有心有意推广火器的情况下,都可以系紧裤带渡难关的想法,才有可能实现的。

  可惜······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徐义知道杨国忠是想让自己留在长安做他的助力,也不得不违心的向杨国忠报以微笑,以示感恩。

  徐义越是这样,越是让李林甫感觉到徐义跟杨国忠勾结了。

  本来一个杨国忠,就目前的上升趋势,已经让李林甫有压力了,如果在加上徐义······徐义可不仅仅是有贵妃娘娘和长公主依仗,更是在朝堂有大量的人脉,就是他李林甫,对于在徐义产业中的收益,也有点不舍。

  一旦杨国忠和徐义真的勾结了,或者说是联合了,在朝廷的势力,不仅仅是他李林甫,就是太子一系,也都难以抗衡了。

  李林甫看了看李适之,看看太子······太子或许不能随便开口,可李适之······

  李适之也看过来了,似乎都看懂了对方的意思:“陛下,老臣以为,如今的争端乃是边军,也就是时常参战的节度使军伍,和神策军本身的争端。”

  “争端的焦点是火器是否真的有入徐侯所言的作用。唯一能证明这点的,就是将神策军全军整编为边军,以火器对战外敌,以战场的胜负来做出评判。”

  “另外,今日此议题的开始,是因为徐侯所言神策军和火器作坊难以为继为由,倘若继续将神策军和火器作坊留在长安,势必需要朝廷拨付大量的款项,用于火器作坊和神策军度过难关。”

  “是故,老臣以为,将神策军放置于边州,是最佳方案······”

  不得不说,这人吧,若是有倾向了,这嘴呀,什么话都能说出来。

  李适之这段话,太让徐义佩服了,几乎就是徐义预想的最合适的理由。

  整个朝堂都震惊了,谁也没想到李适之和李林甫居然站在统一战线上了。

  左右相一旦统一了意见,就是圣人也需要慎重考虑的。

  这时候朝会的感觉吧,就像真的都是在为朝廷考虑一般,都丢开了自己势力的立场,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上来议事。

  就是杨国忠,一时间也没再开口了。作为朝堂的第三方势力,他的势力还略显羸弱,不到抗衡两方势力的程度。

  关键是,似乎圣人已经被说动了。

  “陛下,安西都护府于长安二年,为稳固边疆防御,将安西一分为二,设安西与北庭都护府。”

  “事实上,即便是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分设,在疆域守卫上,仍然是我朝最大的都护府。”

  “如今老臣遥领安西大都督,实在是名不符实。高仙芝任职安西副都督,也是责任重大。臣以为可以将安西都护府一分为二,高仙芝领一军于北庭都护府,徐侯领一军于安西都护府。”

  “如此一来,原安西都护府的军伍,并不需要从安西撤回,对于整个原安西的防御不造成影响,同时,徐侯率领神策军于安西,也能校验火器是否具备徐侯所言威力······”

  能做到相位,绝对没有一个省油的灯,就李适之和李林甫这一唱一和,就将徐义、火器作坊,乃至神策军的去向基本确定了。

  
sitemap